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8-11-16 来源:贵州科学城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中心)是2005年科技部批准组建,2009年通过验收挂牌的贵州省第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中心为平台,先后组建了贵州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贵州绿色化工与先进材料研发中心。目前,中心与贵州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贵州绿色化工与先进材料研发中心实行三块牌子,一个工作班子的管理体制。

“中心”坚持服务工程化和产业化需求,以具备工程系统化研发能力,拥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专利,形成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创新链为着力点;以工程技术研发集成、成果转化应用和行业公共技术服务“三大主体功能”支撑产业发展,其总体战略定位是通过搭建平台凝聚人才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通过产业化示范促进成熟成套的工程化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为行业和地方提供技术服务,面向社会开放研发和分析测试平台。

“中心”以“开放、交流、竞争、联合”的机制凝聚人才,目前拥有固定人员6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32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硕士学位29人,从事研发的人员55人,科技成果转化人员5人,管理人员9人。此外,根据研究和工程化技术开发任务的需要,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聘请的客座高级专家15人,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人才梯队。

近年来,“中心”按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快速转化”的思路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以提升工程系统化研发能力,拥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专利为着力点,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形成了从应用技术研发到成熟成套技术转化及孵化企业完整的技术创新链,在新型建材、汽车轻量化、污水水处理、精细磷化工等领域形成了系列特色鲜明的核心技术,相关技术成果形成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军工、汽车、家电、食品包装、建筑建材等领域,在我国国防建设、进口材料国产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我国聚合物材料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主持承担科研项目182项,其中,国家及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52项;申请专利143件,获授权专利82件,其中3件成功实施转让;获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获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贵州省优秀专利奖1项、交通运输领域复合材料技术创新奖二等奖1项、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贵阳市优秀专利奖三等奖1项、贵阳市优秀新产品一等奖2;建立企业技术标准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文章500篇,其中,SCI/EI收录200篇;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1次、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2;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获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个;获批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院士工作站、贵州省材料人才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在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问题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近三年来(1)针对我国西南地区污水难于集中处理的现状,开发出满足地域特征和受污染水体实际特点的分散式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并在云南、重庆、贵州等地形成应用示范;(2)针对城市地下管网的排水、排污管道性能不足、产品质量不稳定、口径偏小、易引发城市内涝等问题,开发了高强度特大口径MUHDPE合金波纹管规模化制备技术,建成了世界首条口径大于1500mm的波纹管道生产线,相关产品在西部地区河道治理、排污、排水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2017年,通过企业的转化应用,实现销售收入8000万元,利税680万元。(3围绕汽车行业轻量化的技术需求,与东华机械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分别开发了国产首台600T1600T微孔发泡注塑制品样机,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微孔发泡注塑制品工业化示范生产线1条,生产的微发泡汽车门板不仅表面质量优良,减重幅度25%4针对我国现有磷系阻燃剂存在阻燃效率低、耐水解性差、增塑性过强等缺点,开发了环保高效磷系阻燃剂制备技术,并在贵州贵州源翼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实现转化生产。(5)针对我国《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 27630-2011)强制标准,开发了国内领先的低气味、低VOC含量的高性能聚烯烃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通过企业的转化应用,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

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获批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特殊津贴2人,省管专家1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4人,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2人,贵州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10人,贵阳市首批高层次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4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3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1人,培养在职博士或硕士研究生15人。与浙江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320余人,博士研究生18人。近年来,利用搭建平台,引进博士7人、硕士25人,引进包括杜善义院士专家团队在内的创新团队6支,柔性引进外籍专家3人,形成了“磷系功能助剂的开发及其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研发及应用”、“特殊微结构聚合物材料及其装备开发”、“聚合物功能膜材料及器件研发”、“聚合物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研发团队”五个方向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

在社会服务方面:多年来“中心”的工程化设备和分析检测仪器设备实行专管共享,协作共用的管理制度。大型仪器设备每年的平均使用率达到80%以上,除了完成内部科研业务外,所有的大型仪器设备都纳入了国家大型仪器共享LIMS云服务平台;利用搭建的“锂离子电池及材料研发检测平台”、“贵阳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新材料研发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长期为贵阳万江航空机电有限公司、遵义海尔电器有限公司、贵州海信电器有限公司、贵州振华新材料有限公司、贵州千叶塑胶有限公司、华烽航空电器、瓮福磷业、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重庆益弘新材料有限公司、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200余家企业和高校提供分析测试服务,年均服务次数不低于4000次。另一方面,中心研发团队直接入驻企业,针对企业实际问题提供技术支持为贵州千叶药品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台山市新建业(药用)五金包装有限公司、贵州大众橡胶、贵州康命源(贵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康命源(安徽)塑料科技发展股份、贵州龙宸环保实业有限公司、东华机械有限公司企业等企业常年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政府部门导航
联系我们

0851-84284853

入驻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