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天然产物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8-11-16 来源:贵州科学城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医科大学依托,以贵州省天然产物研究中心为建设主体,整合贵州医科大学药学、基础医学和转化医学等优质资源组建“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国重并于201612月由贵州省和科技部联合下批准建设

一、建设历程


实验前身——贵州省天然产物研究中心。组建于1998年,2000正式运行,是省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建的正厅级独立科研事业机构

实验室建设基础——“贵州省天然产物化学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3获批建设

经过10的发2013年,在原培育基地的基上,贵州省天然产物研究中心正式提出了省部共建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申请并获得了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省编办、省科技厅、人社厅、财政厅等部门合力帮助与指导从2014年为更好的推进国重室的申建工作,贵州省天然产物研究中心和贵州医科大学达成整合意整合方案于20154月得到了贵州省政府正式批复《人民政府关于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与贵阳医整合工作方案的批复》(黔府函201562号),扩编为195人,搬迁进入科学城。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省科技厅等部门的大力推动下,重室的建设工作顺利列入“科学技术部、贵州省人民政府2015年部省工作会商议题”。贵州省人民政府为进一步支持国重室的建设20162正式发函科技部,承诺除保障国重室相关研发经费外,财政每年以不低于600元的额度专项支持实验室运行,并在人员编制科研条件、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实验室组织核心团队,过多次研究修改、完善,并邀请国内知专家现场指导,最终完成国重“申请建设材料“五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的撰写;于2016812顺利先后迎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科技部副部长候建国,及科技部基础司副司长志伟的现场视察工作国重室的建设运行实施方案专家论证会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认可。最终20161229获得科技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下发的批准建设通知

      二、 基本情况

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高新区贵州科学城内,目前拥有科研用房2.16万平米,现有固定人员100余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中组部“外专千人计划”入选都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4人,省核心专家3人,省管专家10高级职称52人,具有博士学位48人,45岁以下中青年学术骨干37人。

引进的代表性高端人才:

全职引进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Yaacov Ben-David博士,中组部外专千人计划获得者。肿瘤遗传与微环境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先后在CellPNASGene& DevelopmentBlood等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

全职引进美国华盛顿大学药学教授郑江博士(海外杰青),郑江教授长期从事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研究,涵盖药物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酶学、免疫化学、药物代谢学、毒理学、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

体定位

围绕国家对大健康医药产业的战略布局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创新性地开展区域性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利用、活性物质结构与功能、特色中药民族药新药相关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突破性地解决贵州乃至西南地区特色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民族药药效物质基础和特色中药民族药创新研究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建立现代创新药物发现和发展阶段的“资源-化学-药理-创新药物”综合性研究体系,促进我国中药民族药相关学科的发展,为我国区域特色中药民族医药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研究方向

方向一: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研究

方向二:药用植物活性物质结构与功能研究

方向三:特色中药民族药新药研究

     三、代表性科研工

1. 抗乙肝病毒1.1类新药替芬泰的研发

贵州百灵、天津药物研究院合作研究的抗乙肝1.1类新药“替芬泰”(先导物源自苗药马蹄金),列入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目前已完成I期临床研究,结果良好,即将进入II期临床试验这是贵州研制的第一个1.1新药。

2. 新候选药物的研发

完成了1个中药5类新药候选药物的成药性评价,正在申请省科技厅的风险投资,拟进入临床前研究;完成了5个化药1.1类新药及1个溶栓生物药候选药物分子的早期成药性评价。

3. 贵州苗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

紧密围绕我省中药民族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体内过程研究”、“药物再评价研究”等共性关键技术开展深入研究,与贵州太和制药等6家单位通过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完成了“‘心脑联通胶囊’等苗药地标升国标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获得了2016年度“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该成果支撑6家药企通过了新版GMP认证,实现了心脑联通胶囊等12个苗药品种产业化规模的扩大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产品纳入了20多个省市医保目录药品。

4. 药用植物化学物质基础和功效研究

选择100余种特色民族药用植物开展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分离鉴定化合物1700余个,其中新化合物300余个,在抗肿瘤、抗中风、抗血栓、神经保护、肝损伤保护等领域有30个新药候选化合物正在进行成药性评价研究。

5. 功能食品的开发与利用

利用贵州省特色大宗药食两用植物刺梨、天麻、拐枣、木瓜、罗汉果、葛根进行健康养生产品的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开展提取工艺优化、成分研究、功效评价等工作形成了刺梨养生饮品、天麻玉液等系列产品。正积极与企业合作进行成果转化,相关成果获贵州省第四届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贵州药食用植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 中药复方系列病虫害防控制剂研究及应用

利用“中医农业”最新理论及科技成果,同贵州金喜农业科技公司合作研发了系列中药复方土壤改良粉剂、病虫害防控剂等制剂,并已在我省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等重要经济作物上进行了推广应用,可取代化学农药、化肥,为高值经济作物提供全程保健和病虫害有效防治,同时可逐步改善土质、水质和生态环境,实现绿色高效农业的新模式,在我国率先打造“中医农业”相关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四、建设目标与任务

在5年(2016-2020的建设期内,重点围绕体制机制建设、研究队伍建设、平台条件建设、研究能力建设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的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及平台的开放共享;进一步加大实验室的条件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建立起由院士、2-3名杰青或长江学者和2-3名千人计划学者领衔的高水平创新研究团队;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建设成为民族医药学研究领域具有区域特色性强、国内先进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在制约区域特色中药民族产业发展的“中药民族药材道地性的评价体系”、“基于民族药的创新药物发中药民族药大品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再评价体系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为贵州省的大健康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五、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及相关需求建议

1. 筹建贵州医学科学院,即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贵州分院。支持和鼓励国重室探索科研院所开放创新,激活科技创新和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新的运行机制,落实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找准突破口,助推区域创新后发赶超。

2. 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及实施,不忘初心,感恩奋进,坚定中医药和民族健康文化自信,坚持问题导向,凝练科研项目,强化科研绩效,争取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完善产学研合作鼓励措施,服务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有效落实与医药骨干企业和地方的各项合作协议。

3. 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进一步加大国重室的条件建设,更新部分科研仪器设备, 提高创新能力和研究服务实力,提升国家级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为改善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和生活质量提供整精准到位服务。恳请省政府在国重室建设期支持3000万专项资金投入相关高端中药(民族)药物研究平台建设,作为改善实验室公共科研基础条件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专项投入。

4. 加强高水平人才引进,尤其是如院士、杰青或长江学者、优秀青年学者等高水平创新人才,三年内急需省政府的相关高端人次引进费用3000万左右(1000/年)。

5. 建设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支持国重室和贵阳高新区共同打造高层次人才高地,充分发挥贵阳高新区在聚集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的平台作用,下好创新先手棋,探索差异化发展之路,实施非对称和开放创新战略,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招商引才之路。加快形成实验室在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建设成为民族医药学研究领域区域特色突出、引领发展功能强大、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6. 加强对外合作,每年预算100万元用于用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开放课题立项,用于鼓励外单位与国重室团队开展项目合作。加强学术交流,鼓励中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参加有学术影响力的学术会议,拓展眼界,力争每年组织一次国际大型学术会议。

7. 打造国内领先的中医农业示范区及产业链,大力抓好成果转化渠道建设与生态扶贫工作,示范推进和支撑服务农业产业革命和美丽乡村建设。此项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先期提供中药复方农药及肥料系列制剂生产车间用房2000平米。


政府部门导航
联系我们

0851-84284853

入驻申请